個人成長

2014年07月17日
要扭轉現狀,就要有人帶頭衝破現狀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回憶當年創業時,正逢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二次石油危機……但是掌財經之舵的孫運璿、李國鼎,毫不畏懼,大膽開展十大建設、招攬海外學人回國,發展高科技,全力推動IC產業。台灣在逆境中,才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作者:王力行
出處:2014年1月號《遠見雜誌》 第331期
網址: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4715_1.html

 

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回憶當年創業時,正逢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二次石油危機……但是掌財經之舵的孫運璿、李國鼎,毫不畏懼,大膽開展十大建設、招攬海外學人回國,發展高科技,全力推動IC產業。台灣在逆境中,才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孫運璿今天來當行政院長,他做得起來嗎?」當年從工研院衍生出來的聯電,副董事長宣明智慨歎地問。「台灣正從打拚的社會走向安逸社會,」一位當年的科技官員說,安逸社會中一群人在小圈子裡罵來罵去,毫無建設性地原地踏步。「政府官員光是耗在立法院,哪還有時間處理政務。再有理想的官員,面對國會的羞辱,媒體的踐踏,個個都無能為力了。」


台灣產業要轉型 卻又不肯冒險
就在同一時間,以色列來了二位諾貝爾獎得主,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李鍾熙在座談會上問以色列諾貝爾獎得主雅隆‧戚凱羅,「為什麼以色列創業是全球最多、最成功的?」

這位2004年化學獎得主說,以色列人的DNA裡,充滿了挑戰性格,不怕失敗、能獨立解決問題,「我們是跳躍的人,不是慢跑馬拉松的人。」

以創業而言,大學扮演了重要角色。教授研究有了「idea」,就寫成論文,經過評審委員會通過,就在學校的育成中心發展專利、組織公司。大學和政府幾乎也扮演了創投的角色,大學投資、政府參與投資,外面的投資者(包括海外的猶太人)更敢於投資。以耶路撒冷大學為例,全球大企業進駐校區周邊,如飛利浦、GE,「這些公司的主事者常常進到校園裡來打探。他們的嗅覺特別靈敏。」戚凱羅博士說。

這樣的投資組合,一方面使創業者較易成功,另一方面投資風險也大家分攤,「其實耶路撒冷大學近年來在生物科技醫療上的權利金所得,就累積了百億美元。學校經費至少1/2來自專利。」這種良性循環,他特別強調:「主要是已建立一個好的機制。」

這樣的機制令人羨慕,李鍾熙回頭看台灣,我們這幾年大談產業轉型,但是十分困難,因為投資者習慣過去的成功模式,要看到工廠、產品,要短期獲利。這對需長期投資才見成果的生物科技而言,是極難跨越的障礙。

「不肯冒風險是最大的問題,」李鍾熙說,不敢冒險投資,不願意做長期投資,台灣的產業轉型,就陷入惡性循環。中國人和猶太人不同之處:猶太人直率、據理力爭,敢於衝闖,一心解決問題。
台灣人的個性當然不可能變成似猶太人;但是要扭轉現狀,總得大家找到「突破點」,更有像當年孫運璿那樣的人帶頭衝破現狀。

 

備註:圖片出處來自網路,若不慎使用,請所有權人來信告知,我們將立即撤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