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愛心世界季刊
原住民泰雅族支系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80年前率領族人反抗日本人的壓迫統治,招致日本人毀滅性的殺戮,引起國際的注目,成為「霧社事件」。英雄莫那魯道抗日的故事,拍成電影----「賽德克・巴萊」,去年上映,轟動國際影壇。
《主演「賽德克・巴萊」 林慶台一片成名》
飾演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南澳鄉金岳教會牧師林慶台,首次擔綱演主角即相當入戲,演起戲來「超殺的」,而獲得金馬獎最佳新人獎等電影獎的提名並入圍,雖未得獎卻因而成名。此後,有人找他拍電影,有人找他活動代言,有人找他演講,媒體找他訪問的更是絡繹不絕。
雖然一片成名,讓他覺得有成就感,但是電影中的莫那魯道與賽德克族人,所扮演的角色,在歷史上的意義非凡,帶給他相當震撼,演完電影後他得到很大的啟示。
《甘冒被滅族危機 向入侵者「出草」》
歷史的「霧社事件」,是發生在日本統治台灣後的第35年,在霧社的賽德克族人,受不了日本的高壓統治與壓制,結合六個部落的勇士,由莫那魯道率領,挺身而出反抗日本人的故事。
故事中,莫那魯道深知,只有400多個勇士的賽德克族人,要去對抗「像濁水溪石頭一樣多」的日本人,無異以卵擊石,「我們會死,甚至滅族」。即使如此,身為賽德克族的男人、勇士,為了保護家園,維護祖靈的安寧,遂勇敢地對統治者「出草」,要把入侵的日本人逐出他們祖靈之地、美麗家園。其「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可歌可泣!
在拍「賽德克・巴萊」電影時,魏德聖導演告訴林慶台說:「你們泰雅族人是被殖民的,是打不過強權日本的,為了你們的族人同胞的生存,是可以聽他們的話,不要跟他們打仗,但是莫那魯道卻選擇站出來反抗。」這樣的故事,太有張力,吸引著他要開拍成電影。
那時日本帝國主義橫行,被統治的原住民長期被蹂躪、壓搾,被像狗一般的對待。林慶台指出,想想看,一個人被打十分鐘都已受不了,何況是長期被欺侮,同樣是人,人權在每個人身上都是平等的,為何原住民要受到如此非人的對待呢?
《心中存著一股氣 因入戲而能逼真》
有人問,「為什麼你能演得那麼逼真?」林慶台說,回到那個時代,身為被欺侮至如此不堪之族人的頭目,任誰都會起而抗之。但是他能入戲,最主要的是因為長久以來,在他的心裡總是有一股氣,在演戲時觸到了問題點,而爆發了出來。
身為泰雅族的原住民,他心中老是有個疑問,為什麼原住民數百年來總是被追趕的一群?日本統治結束之後,換國民黨政府來,60多年來,台灣已經是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但是原住民仍然屬於最弱勢的族群,也是被不平等對待的一群,在他的心中長年來存在著不平。
27歲才進神學院,畢業後的10多年期間,他在原鄉泰雅族的教會牧會傳道,每當看到族人同胞生活的落寞,部落社會走向衰敗,心中就有無限憤慨。尤其在他小時候,曾遭到歧視與被打,因此,長大後每遇不平之事,常會有反抗報復的心理。
霧社事件發生後,80年過去了,雖然時空背景都不一樣,但是原住民族所處的環境與條件,仍然是那麼惡劣,並沒有什麼改變。戲裡的莫那魯道是因族人被壓迫、被非人道的奴役而起來反抗。林慶台在飾演該角時,一想到自己過去的遭遇與族人同胞目前的境遇,不平之心油然而升,所以能很快的進入角色裡面。
《戲裡是抗強權英雄 戲外是富愛心牧師》
在戲裡面,林慶台飾演的莫那魯道是個關懷族人、對抗強權的英雄,而戲外的林慶台,則是一位關心原民同胞福祉的牧師。
52歲的林慶台意外踏入電影,並且因此成名,戲約不斷,但今年底他因演電影向教會請假期間即將屆滿,他要向教會申請復職,要回原鄉泰雅族教會繼續傳教。他表示,影劇圈少了他,不會有太大差別;但教會沒了他,他看不到部落的小孩、老人,會受不了!
林慶台回原鄉奉獻自己心力的決心不變,但是因電影之故,讓他累積了許多能量,並且有機會對外表達他的心聲,以後可能會客串演出,並且繼續與外界接觸,接受演講的邀約與公益活動的參與,把這些能量化為更大的力量,或許對提升原民部落的境遇會有幫助。他的正職是傳道人,面對未來的生涯規劃,他表示,時間還沒到,只要時間到了,上帝自有安排。
《幼年生活困苦 常被打被歧視》
林慶台在「賽」劇中飾演霸氣十足的抗日英雄,眼神銳利充滿殺氣,讓人印象深刻,不過現實生活中的他卻是很溫柔。
五歲時,父親過世,靠母親一人獨立撫養四個孩子。由於母親長年投入教會工作,常不在家,他很小時便跟著外公上山學打獵、抓山豬。國小時,他參加棒球隊擔任投手,表現傑出,被保送到宜蘭羅東一所培訓棒球選手的國中,但才上第一個學期,就遭三年級學長欺侮,心中憤怒不滿。
國中畢業後,進入社會當學徒,包括汽車修理、裝潢木工、甚至烹飪點心,林慶台樣樣都學過,但在漢人社會裡老被人鄙視、欺負,甚至被羞辱是「番仔」。有一回,點心店老闆用台語叫他,不懂台語的他溝通有誤,當場就被責罵,更造成他心中的仇恨與不平,於是開始喝酒解悶,後來常常酗酒,甚至見漢人就想打架,過著浪蕩墮落的日子。
《酗酒換來一場大病 進神學院改變人生》
26歲時因酗酒導致胃出血,一場大病改變了他的人生。在姊姊的勸勉下,他考進了玉山神學院,重回學校讀書,成為27歲的老學生。在學期間,他徹底的改變:「我是一個被上帝改變的人,我成為上帝的僕人」,從此不再酗酒頹廢。
在神學院就學時,與他同校的學姐宋月娥相愛而結婚。宋月娥畢業後,在新竹教會傳道,俟林慶台畢業後,一起回到金岳基督教會牧會,在金岳村工作生活。
2001年,林慶台被派往新竹縣尖石鄉深山裡的司馬庫斯教會服務,當地的泰雅族居民大部份是基督教徒,教會是居民的依靠,雖然在司馬庫斯只有短短兩年時間,但是他隻身前往,未帶家眷,成為全天候的傳道人,並與當地同胞打成一片。
《共同經營社區 發展司馬庫斯經驗》
在他到司馬庫斯教會任職之前,當地發現了一大片千年紅檜巨木林,這片神木區立即成為新竹的觀光新景點,吸引了人潮前往。有此一天然的觀光資源,當地居民們遂據此發展起觀光產業,以變改變部落經濟情況。
當時司馬庫斯部落已達成共同經營的共識,但是主導的社區發展協會卻未能獲准設立。林慶台遂聯合相關人員積極向縣府爭取而獲准,讓外界與政府的資源進入,成為部落建設發展的力量。他同時提出許多建議,促成公共建設以及森林小學的設立。他不但動手協助瞭望台的設立,還親自教導青少年雕刻木藝,發展傳統藝術。
司馬庫斯共同經營社區的觀光產業,所得成果共享,促成部落經濟的發展,其所採行的預約制維護了秩序,而對環保的重視,也有助於社區與景點的永續發展。一向關心原民部落發展的林慶台,對於司馬庫斯的經驗印象深刻,認為其發展的模式值得作為其他地區部落參考。
《活化社區發展協會 金岳部落動了起來》
兩年後,林慶台回到故鄉南澳,仍然在金岳教會宣教,但是看到部落建設的落後,村民生活的困苦,他急思改善之策,認為可以仿照司馬庫斯的發展模式,透過社區展協會的運作方式,發展經濟,共享成果。
於是,他促請早已設立卻未運作的社區展發展協會重新改選,讓它活化起來。社區展發展協會動了起來,對內整理自然與文化資源,作為發展觀光產業的依據,並討論農業產業的發展問題,再確定採行的項目。對外則結合教會,爭取各種資源與經費。
幾年下來,在金岳社區發展協會努力下,金岳村的能見度提高了,遊客增加了,經濟作物的收獲也明顯增加了,部落裡的建設慢慢的在改變中。
不過,林慶台所見到的故鄉是整個南澳鄉,所以他把眼光投射到南澳七個村,透過教會的管道,對各村裡的社區展發展協會提供建議與協助。現在東岳與南澳兩個協會,運作情況良好,和金岳之間的聯絡密切。
事實上,金岳社區發展協會在觀光與農業產業方面,已經和東岳與南澳兩個協會組成區域聯盟,他希望各社區協會依各自的特色發展,進而可以結合資源共同開發經營,避免資源的浪費與無謂的惡性競爭。
《意外拍電影而成名 籲請政府正視原民之苦》
2009年,一部述說金岳部落故事的「不一樣的月光」電影開拍,林慶台應邀在片中客串擔任牧師的角色,是他首次拍電影、與電影結緣的開始。同年,魏德聖導演要開拍「賽德克・巴萊」,到南澳選角,林慶台意外被選中當男主角。他飾演中年的莫那魯道,要學習賽德克族語,要上山下水,要揣摩劇中人,雖然辛苦,但能演出原民同胞心中的英雄,實是難得,所以他全力以赴,逼真的表演,獲得佳評,因而成名。
成了名的林慶台,有機會對外發聲,呼籲政府要重視原住民族所遭遇的苦難,每次受邀演講或參加活動,談到原民的處境,許多人都會問他有什麼需要幫助?令他相當感動。
他說,他也不是什麼大人物,卻能得到如此大的回響,讓他對原民同胞的未來,充滿希望。民間的漢人同胞都如此關心原民,難道政府能置身事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