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瑜君老師的五味屋愛心故事

偏鄉孩童在許多時候,受教權利容易受到忽視,而《顧瑜君老師的五味屋愛心故事》牽起偏鄉兒童的手,讓孩子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本文摘選自《愛心世界季刊‧2014春季號028期》

 

我們持續分享愛的故事,偏鄉孩童在許多時候,受教權利容易受到忽視,而《顧瑜君老師的五味屋愛心故事》牽起偏鄉兒童的手,讓孩子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2008年夏天,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豐田火車站前,有一棟屬於車站的破舊老房子──有七十多年歷史的日式風鼓斗建築,面臨拆除的命運,該站前站長葉連春感到可惜,於是促請豐田地區(包括豐山村、豐裡村、豐坪村三個村)的牛犁社區交流協會予以承租,得以保留下來,為該地區的歷史作見證。

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過去在社區營造方面有不錯的表現,曾讓幾處閒置空間活化過來。如今這座日式老屋的閒置空間,要如何適當有效的利用呢?牛犁協會找上東華大學教授顧瑜君商量,請她幫忙,基於在地大學的睦鄰計畫以及過去十幾年間,他們會有社區營造的合作經驗,她於是接下了這個工作。

《照顧社區青少兒童 老屋變成二手商店》
那麼要做什麼用途呢?他們討論的結果,決定把這個空間打造為「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因為社區內的老人照護與婦女關懷方面已在做了, 獨缺青少年輔導教育這個部分。

有了主題,接下來是如何經營的問題。牛犁社區協會提出經營二手貨品的建議,顧瑜君教授過去做社區研究時,曾和她的學生在社區辦過跳蚤市場,但都是臨時性質,如今要在固定地方常態經營店舖,適當嗎?剛開始有點遲疑,沒想到經營二手貨品的建議提出後,立即獲得社區孩子們的熱烈回應,她和研究團隊在深入討論後,也投了同意票。她表示,經營二手商店其中有著辦家家酒的性質,既好玩,又可以為孩子賺取自己的飯錢和參加各種活動的費用。於是這間老屋就成為豐田社區孩子們的二手商店。

《孩子們取名「五味屋」 要嚐人生五種滋味》
這間店既然為孩子而開,就由孩子來命名,她們取名為「五味屋」,雖然有點像餐廳的名字,但是卻具有多重意義。顧瑜君說,「五味屋」的「五味」源自「五味雜陳」這句成語,孩子在經二手商店的過程中,會窺見人生百態,並嚐到人生的五種滋味-酸甜苦辣鹹。

至於「五位」與五味同音,意指參與「五味屋」的五種人,即社區的青少年、在各地讀大學的花蓮之子、東華大學師生、社區的大人及遠端參與的人。希望參與的人陪著社區孩子生活與學習,可以說「五位一體」。

而「5-way」唸起來也是五味,它是「五味屋」的五種經營方式:1、掛羊頭,賣狗肉2、老闆不在隨便賣3、銀貨不兩訖4、吃人夠夠5「黑」店。聽起來,還真的像在辦家家酒一樣好玩。

《聯合大學社區組織 牽起偏鄉孩子的手》
顧瑜君把這項計畫稱為「社區網絡綠色消費計畫」,由她們這群東華大學師生、牛犁社區組織及當地基層學校,以夥伴協助模式進行。其主要的用意,在以非正規教育之創新模式,牽起偏鄉孩子的手,讓他們在這個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也提出一個願景:希望「五味屋」成為孩子們在偏鄉成長的溫床及社區栽培孩子的花房(green house),同時希望協助孩子在社區中找到發展的事業。

計畫既定,行動開始,顧瑜君帶著她的團隊,有助理、有研究生、有大學生,進駐這間陳舊老屋,摸索著這項沒有前例可循的工作。

《老屋改造三階段 大人小孩一起來》
老屋要新生,就要改造。「五味屋」成立之初,顧瑜君團隊找到花蓮兩個在外縣市就讀的建築系學生,以家鄉孩子的身份來進行改造規劃,一開始並沒有經費,就用舊紙箱做商品陳列架,有了一點經費,再改為空心磚架上木板,接著爭取較多的經費,才做了木架。「五味屋」內外改建,歷經三個階段,所有過程,大人小孩都一起參與,例如:一起做紙箱、油漆、做木工等。

經過兩個月的籌劃、改造,「五味屋」,這間「囝仔ㄟ店」──二手公益商店,終於在2008年8月30日開幕,開始對外營業。

開始只有十餘位社區裡的國中、小學孩子參加,二手物資也不夠,向東華師生、社區協會會員要求提供捐助。同時透過網路及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協會,向社會大眾及企業募集,凡有不用的日常用品,如衣物、電器、文具、家具等等,均歡迎捐贈。

二手物資經過「五味屋」再銷售利用,是綠色消費的實踐,是惜物愛物的表現;而這些物資,便宜地銷售給偏鄉社區居民,彌補偏鄉物資欠缺及消費能力不足的缺點,同時,售貨所得可以供給孩子們餐費及參加活動費用。因此,「五味屋」具有多功能的效益。

「五味屋」表面上是銷售二手雜貨的舖子,實際上可以說是一個別具創意的青少年活動中心。也因此,大人們期望們透過商店經營,孩子們能培養出五種鄉村的味道,即認真貫徹、勤儉、貼心、親切和負責。

《「5-way」經營策略 打造偏鄉孩子的家》
他們把「5-way」列入開店宗旨,是「五味屋」的五種經營策略與模式,都是有趣易懂的方法,因為做「社區」,一定要好玩,才有價值。「5-way」是從傳統鄉村換工的概念轉過來的。

第一種經營策略是「掛羊頭,賣狗肉」,因為「五味屋」二手物品的交易買賣只是幌子,經營團隊不是生意人,也不懂得生意,他們真正目的是要讓孩子們學習認識二手物品,從中學習到課本以外的知識。

例如,孩子們透過整理、標價、上架等過程,拓展了他們的視野,了解世界之大,而去探索這些物品如何製造?如何送到這裡來?原使用者是誰?其生活怎麼過?為何不要了?看到這些東西,羨慕、辛酸嗎?從中品嚐人生的各種滋味。同時,以孩子的眼光與角度,去思考如何物盡其用,如何幫助社區需要幫助的人。

此外,藉由實體商店的操作,熟悉經營技術與學習社會企業運作。

《老板不在隨意賣 可換工可換勞務》
「五味屋」的物品標價牌上除了售價,也分「紅、黃、綠、藍、紫」等標示。價目表上,詳列每種顏色標示換得物品工作清單。例如:紅標中有「幫忙老人送餐三次」,「協助腳踏車租借一日」,即以勞務換取物品。

清單上的工作選擇,主要以「社區參與」性質為主,鼓勵大家參與社區工作。但買主也可以自己訂定,提出交換條件,例如;孩子提出「段考進步20分」,或「老師給我五張獎勵卡」,條件提出後,經過簡單的登記程序,就可成為有價的「貨幣」,以物易物,以工換物或以勞務換物。

《沒錢購物可先賒帳 買賣不需銀貨兩訖》
由於貨源不定,若各色標示牌上剛好有工作可先做,就當做「存款」,將來可換取適合的物品。社區辦活動時,可透過此一方式招募工作者,給予「換工貨幣」。

社區裡若有人要購買貨物,卻沒有錢,也沒有「代工貨幣」可用,可以先賒帳,日後有錢或有合適的工作再來以工償還。不管是先付出工作或後補足換工,「五味屋」做買賣不須銀貨兩訖,他們對待顧客的態度是「歡喜就好」。

另外,「五味屋」也主動出擊,孩子們組成的青少年服務隊到社區服務,遇到有需求者,可主動提供物品給急需幫助的家庭,並鼓勵對方到舖子來走動,選取貨品或邀其孩子來舖子玩,建立關係與互動,讓更多人參與社區活動。

《「五味屋」「吃人夠夠」 把關係人變自己人》
顧瑜君團隊把「五味屋」當作是二手物品的交流平台,也是一個關係者的交流中心,因為「五味屋」是一家「充滿關係」的店,不是堆滿貨物的商店。

「五味屋」希望人來了都能夠停留,建立起關係,是一家「吃人夠夠」──把人「吃」進來的商店,不管是捐贈者、買物者、換物者,甚至參觀者、關心者,希望透過「五味屋」與豐田社區建立關係,交朋友。

捐物者除了捐出物品外,「五味屋」更期望能邀請他們來社區探望自己的「舊物」是如何「再生」,並與社區發展出後續關係,甚至成為共同經營人。也就是把這些關係人都變成為自己人。

《做生意像開「黑」店 做、改、學摸黑前進》
顧瑜君團隊沒有做生意的經驗,卻要利用本來要被拆掉的老屋,開二手貨品商店,有可能面臨倒店的危機,所以剛開始就「邊做、邊改、邊學」,當做經營的重要策略之一。

他們認為,根據以往經驗,跟孩子們工作,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雖有初步的計畫,卻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邊經營邊學習。經營這家舖子,有點像是在「摸黑」工作、前進,成了名符其實的「黑」店。

雖然有可能面臨「倒店」的危機,但他們指出,經營「五味屋」是在學習,不是真正的在做生意,即使倒店也值得學習,包括為何會倒、該怎麼倒、往那裡倒,該如何善後等。他們的目標在努力經營,若無法經營下去,也必須從中找出學習點。

《開始運作狀況百出 缺乏經費貨源不足》
「五味屋」開張後,剛開始營運並不順利,老房子會漏水,柱子被白蟻蛀得已不堪使用,大家為張羅裝修改建的經費而傷腦筋。

而在貨源不足的情況下,能上架銷售的二手貨品不多,無法吸引社區住民們來買,經常一天只有幾十元的收入,連便當錢都不夠。

至於加入「五味屋」的孩子,都是自願的,只要家長或學校同意,初期只有十多人來,當初孩子還不習慣,遇到學校成績不好,家長就會有反對的聲音,影響孩子的意願,來來去去,人數變化很大。

誠如他們當初所說的,「五味屋」的經營是邊做邊改邊學,頭一年營運不佳,主要原因在於貨源不穩。由於物品的募集多來自個人,比如說要來花蓮觀光的人和來豐田關心孩子,希望帶一公斤的物品來。但因來源不穩,品質不定,不是未清洗衣物,就是缺少插頭的電器等,往往只能當垃圾丟棄,真正有販售價值的不過三成左右。

經營團隊看到問題所在,在討論後做了調整,把捐物者的募集對象由個人轉向以團體為主,並請求對方先做整理清洗及打包的工作,成為「負責任的捐贈」。贊助運送的新竹物流企業公司只收成本運價,也一起做公益。

自第二年後,捐助的貨源漸漸穩定,供貨增加,「五味屋」商品琳瑯滿目,社區居民陸續來挖寶、撿便宜,成了他們假日主要去處。有人說,這裡是花蓮的SOGO百貨公司,每逢假日就很熱鬧。

接著提供捐物的企業、團體也一個一個增加,由最初的國語實小,陸續擴及趨勢科技、信義房屋、華新麗華…等公司的加入。台北市國語實小是最早以團體捐物方式支持「五味屋」的,如今建立了長期策略聯盟的伙伴關係,讓偏鄉得以和都會區連結與對話。趨勢科技則在創辦人陳怡蓁的號召下,向員工募集二手物資捐給「五味屋」,成為企業擔起社會責任的良好典範。

捐物來源穩定增加,品質也提高,「五味屋」營運走向成長階段,不但是當地居民假日購物的去處,而且也吸引了外地的觀光客,成為花蓮的一個觀光景點。可以說,「五味屋」整合社區、基礎學校、企業團體與公益託運等相關資源,創新、拓展二手物資再利用的機制是可行的,初步有了成效。

《推出假日二手市集 嘉惠鄰近部落弱勢》
「五味屋」在不斷成長下,經營團隊遂計劃將「五味屋」模式的經驗推廣到鄰近的部落。2013年初開始籌劃,擬訂「假日二手市集」的計畫,只是主角換成化仁國小高年級學生,場地移到化仁國小,經營團隊為東華大學教授林意雪課程設計團隊、化仁國小及東華長期投入弱勢青少年服務的心靈捕手等。計畫中,先由學童們透過調查家庭與社區物資需求,製作清單,由「五味屋」代為尋找籌備,於當年6月促成了一場社區部落「假日二手市集」活動。

經由這項活動,化仁國小學童除認識了二手物再利用的價值及綠色消費的觀念外,也同樣從捐物整理、標價到銷售的過程中產生經驗,達到學習的目的。鄰鄉部落的弱勢族群,因二手物資的供應,生活得到實質上的幫助。至於售貨所得,一半歸「五味屋」,化仁國小留下一半,作為辦活動的經費,並免於寫計劃書的繁瑣手續。該項活動,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結果。

「五味屋」的「假日二手市集」,除在附近部落推廣外,也向花蓮市區挺進,只是規模較小,是利用假日下午時間,由工作人員帶隊前往策略聯盟的商店前擺攤,增加二手市場的廣度,也提供孩子們在不同的場域多元學習的機會。

《為孩子未來綢繆 蓋工坊教木鐵工藝》
「五味屋」的後方於2012年蓋了一個「見性工坊」,初期做為各界捐助物資存放的倉庫,陳舊的腳踏車、家具、二手衣,均先在此做整頓、修理,讓它們復活,成為可用的東西。長遠的目標,在教導孩子學習木工,做木器家具、樂器及修理腳踏車等,讓他們成為鐵匠或木匠等,將來在鄉村可以謀生。

顧瑜君把這裡當做公益旅行的落腳站,廣徵各地的改造達人,凡對腳踏車、瑕疵家具、二手衣服及木工擁有修繕能力者,觀迎帶著工具來「五味屋」做「賦活旅行」,提供其專業,讓舊家具、器具等大復活,也協助孩子成長。

她說,再多的空間也不夠用,除了有愛心人士提供土地房屋外,她也把目光投向社區內的閒置空間,最近正在洽談的是二十年前蓋的一座市場,一直閒置未用,她計劃爭取來做為家具工坊及展覽場,擴大二手市場規模。

至於捐物的貨源,在供貨的企業團體漸漸增加情況下,已不成問題。不久前,新竹物流就捐助一批瑕疵家具。腳踏車方面,她說東華大學每年都有一批畢業生,學生一畢業,就把舊腳踏車留下,貨源應不必愁。

《原本害羞缺乏自信 如今活潑敢於表達》
「五味屋」的孩子有不少屬於弱勢族群,有的家庭是單親或外配、隔代教育……,以致有些孩子,學習較為遲緩或害羞退縮。在經過「五味屋」的生活體驗後,功課已有進步,並且可以主動與客人打招呼;當初有些孩子常服裝不整、講話講不清楚,而現在穿上清潔整齊的襯衫,不但可以自我介紹,甚至能當活動節目的主持人;原來總是躲在大姐姐及大哥哥們背後的小女孩,如今也會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孩子在「五味屋」的薰陶下,似乎脫胎換骨般,不一樣了。

「五味屋」的特別教育方式,讓孩子們藉由二手貨品的整理、銷售,增廣眼界,學習了很多新東西,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得到自信。尤其與外國來的志工大學生相處,除學習一些外國語言外,並願意嘗試新事物,開啟自動學習之門。

去年有一位法國來的女學生到「五味屋」當志工,輔導孩子,教他們法語,進行交流,其中一個小五的女生圍繞在身邊,兩人彼此有好印象。顧瑜君用嘗試的口吻問孩子,想不想邀請這位大姐姐去家裡住幾天?得到孩子全家的同意,促成了法國學生的花蓮Homestay,雖然雙方語言不通,卻也相處愉快。

這個新奇的體驗,孩子把它寫了一篇作文,得到全縣作文比賽的佳作,同時興起了要到巴黎學服裝設計,將來要當服裝設計師的夢想。

《「家鄉容顏化妝師」 認真學習儲備本錢》
幾年來的摸索前進,「五味屋」的成效漸漸顯現出來,顧瑜君團隊已發展出一個在地的、社區的教育模式,開創了「以社區為本」(community base)的鄉村教育價值。既然「以社區為本」,「社區就是孩子的家」,這裡的孩子就是社區未來的主人翁。

顧瑜君於「五味屋」成立的第二年,提出在地孩子是「家鄉容顏的化妝師」的概念,家鄉的未來命運由他們決定。但是這群鄉村的孩子如何能在家鄉安身立命,如何幫助家鄉呢?這是顧瑜君團隊正在努力研究的目標。

他們希望這群孩子,學會認真貫徹的精神、勤儉的生活態度,透過商店提供貼心的照顧、親切的問候,讓自己在摸索和學習的歷中,成長為負責任的個體,為將來儲備本錢。

「五味屋」這套以孩子為主的模式,實驗之後已見到了成果,漸漸讓孩子有自信,並且給社區帶來了一些經濟效益。顧瑜君團隊的用心,值得嘉許與重視。

 


top